用體驗打開記憶 留住我們的文化日常 「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策展人 陳韻竹專訪
在朋友眼中,臺大會計系畢業的陳韻竹,本可選擇一條明晰安穩的會計師之路;她卻偏偏轉了彎,踏上一段貼近本心、充滿未知的創業旅程。從創辦桌遊店、密室逃脫空間,到合夥成立企劃顧問公司 Plan b,以及新型態住居品牌 Alife,十多年來,她始終相信,唯有透過真實的體驗,才能創造出一個能跳脫舊框、對話本質的場域。

此外,陳韻竹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自 2015年起,便和Plan b創辦人游適任(Justin)率領Plan b團隊參與《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的策展企劃,到今年正好滿十個年頭。十年來,陳韻竹連續為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策畫了以正體字、米、流行音樂、早餐店文化、廣告超有市、理想居所為主題的展覽,展出內容無一不是從台灣人的生活肌理中提煉而出的文化記憶,先後得到德國國家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臺北設計獎等14座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2025年7月,陳韻竹和團隊一起,帶著「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理想居所 in Tokyo」,來到位在東京芝浦的 SHIBAURA HOUSE,在這棟由日本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妹島和世設計的大樓中,為開辦十年的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移展國際締造新猷。
臺日共編「家」的輪廓與記憶
「理想居所 in Tokyo」是2024「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理想居所」的延伸,這個特展去年底在另一位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設計的臺北文創大樓展出時,吸引了近2萬人次參觀。東京移展延續了台北展的策展內容,從台灣的居住文化出發,探究不同時代的台灣人對「家」的定義、對居住環境的選擇、還有居所與理想生活之間的關係。

如何讓日本觀眾有所共鳴,是陳韻竹從開始就反覆思索的問題,「芝浦距離我們熟悉的觀光景點如銀座、澀谷其實有一小段距離,因此我們所設定的觀展對象不僅限於關注藝文設計領域及臺灣文化的族群,還有附近的居民,甚至是來這裡玩耍的小朋友也是我們想去溝通的TA(Target Audience)。」
協力策劃的空間設計團隊根據SHIBAURA HOUSE開放、類社區型空間的特質,將整個策展化為一趟「回家」的旅程,「這裡並不是目的性很強、特地來看展的場域,所以在形式上,我們希望它可以更好玩、更生活化,並融入臺灣的元素。」陳韻竹說明,展場自一樓延伸至二樓像是從街道走入巷弄,一路穿越店家與公園,途中還可見彈珠檯、套圈圈等臺灣童玩的設計。

五樓的「Home」展區則擺放著大量文字方塊,上頭寫著關於「家」的詞彙,讓觀眾從語言感受各國文化對於居住的多元詮釋,還設有旅日語言學家黃竹佑錄製的有聲故事,透過聆聽,觀眾得以理解人們由古至今對於居住想像的變化。
和台北展一樣,東京移展同樣獲得了株式会社日建設計Nikken Sekkei鼎力協助,特別在其東京本社的多體感延伸實境(XR)場域,以1:1比例呈現「將居住生活延伸至城市空間」的各式案例,讓觀眾透過互動裝置,親身體驗居所與公共空間的界線不再明確、居住空間正在「共享化」的有趣現象。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不過,陳韻竹也特別強調,他們並非想策劃一個都市規劃展,焦點始終在於「人」,回歸我們真正想過的生活樣貌。「假如你理想的生活是親近自然,那此刻又為何選擇在都市裡奮鬥呢?」她舉例道,這正是許多現代人會出現的矛盾,「從理想回推,才能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讓大家去思考,真正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模樣。」
為了開啟想像,「理想居所 in Tokyo」與台灣 HOLA 和樂家居合作,設計出各式傢俱的貼紙,讓大人與小孩都能用簡單的方式,在畫卡上進行拼貼創作,在展覽中留下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空間樣貌。此外,台北展觀眾用色筆一筆一筆畫出來的「家」,這次也原封不動地被帶到東京展出,用圖像開啟台日交流。

若要談及日本與臺灣在居所上最大的差異,尺度無疑是最鮮明的分野。與巨型都市(megacity)東京相比,臺北的生活機能相對能在更小的範圍內被滿足,也使得結合日常的企劃得以更容易延伸到城市裡頭,「因為我們的尺度相對小,到哪裡都方便,取得服務的時間成本也更有彈性。」陳韻竹解釋。
而對理想居所的想像,則是會隨著時代推移、個人年齡和身心狀態不斷變化。陳韻竹以自身為例說明, 10年前的她會毫不猶豫地將生活機能擺在首位,仰賴大眾運輸出行;如今的她更需要舒適寬敞的空間,許多生活需求也可以透過外送服務輕鬆達成,理想的居住地點因此得以往蛋白區移動;展望10年後,她可能會期待多地居的生活方式,以更有餘裕的姿態在各種場域中尋找刺激與靈感——但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有張舒服的大床。

在創意飽和的時代裡尋找新的可能
Plan b創立至今已滿15年,從新創團隊發展成如今規模化的公司,陳韻竹感激最核心的成員依然陪伴左右。即使角色有所轉換,初心依然,也正是這份深厚的信任,讓Plan b與Alife兩家公司能夠順利協作,共同推進每個企劃。
早期團隊人手短缺,夥伴們總是各個一打多,任勞任怨、卯足全力。然而,當團隊轉型為公司,新進職員未必都將公司視為夢想在拼,尤其MZ世代更看重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如何善用彼此專長、有效合作,成為每位老闆共同的課題。陳韻竹也期待自己能在這樣持續調整協作模式的同時,找到一個更從容、更有餘裕的工作節奏。

從設計、策展、品牌顧問到文化研究,Plan b執行的專案領域多元,面對這個幾乎所有創意形式都曾被實踐過的時代,陳韻竹始終不斷思索:「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才能真正傳遞出內容的核心價值?」這不只是設計體驗的一環,更是企劃的本質所在。正因如此,從企劃到執行,團隊總會不停地回頭叩問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真正想傳遞的訊息。
這樣的提問,也是每一檔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展覽誕生的起點,透過各式切角勾勒大眾與臺灣文化之間的共鳴,構築文化自信。在 2016 年的首場展覽中,以我們習以為常、卻在華語世界中成為少數使用者的「正體字」為題,找來Bito甲蟲創意與設計師張溥輝等團隊合作,試圖跳脫「華國美學」的既定印象,重新發掘正體字的美感。此後,策展主題從米、音樂、早餐、廣告,一路延展至理想居所,從設計領域出發,逐步踏入常民生活,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播下文化與美學思辨的種子。

偶時來Plan b面試的人會提起,曾被某一年的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展所觸動,都會讓陳韻竹很感動,原來自己所策劃的展覽、整理歸納的資訊真的觸及並影響到一些人。她最鍾愛的是2018年的「Memory & Music」展,展覽以理性的數據為經,感性的旋律為緯,回溯五十年、每一年挑選一首代表歌曲。那不僅是時間的編年,也是記憶的情感拼圖。「每當大家聆聽那年的歌,就像回到了某個當時的片刻。」她說,那正是「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所想傳遞的「文化記憶的共鳴」。

在一次次的設計與策展中,陳韻竹始終不追求標準答案,而是執著於那些值得反覆探究的好問題。她與團隊、與觀眾一同摸索,試圖在經驗與感知之間,創造出那些令人駐足思索、心生悸動的連結時刻。
授權轉載自 臺北文創 名家觀點